中药研究

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 >科研深耕 >中药研究

    夏季猪场热应激
    发布者:管理员 发布时间:2016-04-28 浏览量:2401次

        

         猪夏季热应激是猪的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,其主要原因是夏季气温偏高,肥育猪脂肪层厚,散热困难,造成热应激,有时还能诱发猪瘟 、猪蓝耳病 、猪肺疫 、猪丹毒 、猪钩端螺旋体、猪弓形虫等疾病。防治本病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,搞好防暑降温工作,配合适当的中药方剂调理。

    1、发病情况

    ①发病率在 l%~50%,病死率在30%左右,急宰率高,病程长,一般在5~14d左右 ,长的达20多天。

    ②农村散户、小型猪场发病率较高,达10%~50%,而较大规模的猪场则发病率较低 ,仅1% ~10%(与通风降温条件优劣有关)。

    ③发病情况与猪体重、品种有关。哺乳仔猪、母猪,尤其是老母猪,体况较瘦的猪,其发病率相对低下,仅占20%左右;而体重在40~l00kg,尤其是体重在120kg以上的大肥猪则发病率较高,占80%以上。二元肉猪比三元瘦肉型肉猪发病率高40%以上。

    ④普通药物治疗效果不佳。虽然使用常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、氨基糖甙类、喹诺酮类、磺胺类药物及退热药,如安乃近、复方氨基比林、氯丙嗪等能使大部分病猪的过高的体温下降,但往往第2天体温又上升到原来的度数甚至更高,即存在所谓的“体温反弹”。有的病猪使用上述药物后,高温难以降低 ,一般性药物治疗效果不太理想。

    2 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

    病猪体温在39.5~41.5℃,精神不振,食欲不佳,厌食,发病严重者绝食。有的病猪饮水较多,有的病猪则无饮欲。呼吸困难、急促,有的病猪有喘气现象,或呈不规则呼吸。尿量少,混浊,有的呈黄色,甚至有的呈赤色。粪便秘结,呈粟状。被毛粗乱,个别病程稍长的病猪全身苍白,出现贫血现象。怀孕母猪于100~110d出现流产,产下死胎弱仔和木乃伊。病猪耳后、腹部发绀或全身黄染,个别病猪濒死前不能站立,最后全身抽搐而死。病死猪剖检可见肺肿胀,有的肺呈肺气肿变化,有的肺呈大理石样变化,有的肺则与胸腔壁粘连;肝脏严重肿胀,颜色变淡,有的肝则呈黄土色,质脆,个别病猪心冠状沟脂肪及心内外膜有出血点;肾肿大,颜色变深,呈褐色,有郁血现象;脾脏肿大,质脆,其他脏器则无明显病理变化。

    3 病因分析

    ①热应激 由于猪有较厚的脂肪层覆盖,而汗腺不发达,外界温度对猪的体温调节关系颇大,猪对高温的耐受能力较差。据观察,外界环境温度升到28℃时,出现一系列 的行为反应,如皮肤用水弄湿,通过体表蒸发水分散热。外界温度升至32~35℃,直肠温度开始升高,若相对湿度超过65%,猪不能耐受35℃的高温。

    ②混合病毒感染  经对某市5年来178个猪场和350户散养农户的调查及化验室检测,猪夏季热混合猪瘟感染的猪场13个(7.3%);散户15个(4.3%)。自06年以来,并发蓝耳病的占30%以上。

    ③混合细菌感染 调查的178个猪场中,经过临床观察、病理解剖、药物治疗、化验室诊断,确诊猪夏季热混发猪肺疫的猪场有22个(12.4%),混发猪丹毒的猪场8个(4.5%);同时混合发生猪肺疫和猪丹毒的猪场12个(6.8%);混合发生钩端旋螺体病的猪场3个(1.7%)。

    ④其他因素  在发生夏季热的猪中有5%~10%的病猪类似普通感冒,临床症状表现为体温升高、流鼻液、打喷嚏、喜伏卧。另外,还查到2个猪场有弓形体感染。

    4 预防与治疗

    ①设法降低舍内温度,加强通风,降低饲养密度;在饲料中添加小苏打、杆菌肽锌、VC等药物。

    ②中药饮水或混饲,如清解合剂,清暑散,清热散,解暑抗热散等。

    ③对混合感染猪肺疫、钩端螺旋体,可在清暑热的基础上配合穿心莲注射液、氯霉素或庆大霉素;对合并感染弓形体,可配合磺胺类药物+淸瘟败毒类中药(如淸瘟败毒散、淸瘟御毒素等)。

    ④继发蓝耳病、猪圆环病毒、猪瘟等病毒感染,可配合抗病毒中药如板蓝根、贯叶连翘、紫锥菊等。


赣ICP备18014082号© jxzyyl.com 江西中成中药原料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编号:赣ICP备18014082号-1 联网备案号:36012402000066